- 2021年3月30日
佛教典籍众多(三藏十二部经,八万四千法门),“阅藏”先“知津”,这个“津”指的便是《佛教十三经》。本着“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、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原则”,这里《十三经》选择以下十三部经典:
- 《心经》
- 《金刚经》
- 《解深密经》
- 《法华经》
- 《坛经》
- 《维摩诘经》
- 《楞伽经》
- 《楞严经》
- 《圆觉经》
- 《金光明经》
- 《无量寿经》
- 《梵网经》
- 《四十二章经》
一、大乘佛法,“空”、“有”二宗
中国佛教的主体在大乘,故除《四十二章经》,多为大乘佛法经典。大乘佛教因思想内容差异又分为“空”、“有”二宗。
空宗,经典代表为“般若经”,比如玄奘所译六百卷之多的《大般若经》,小本有代表与影响的有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。
“般若经”核心思想是“空”,以“缘起”说“空”,非一无所有之意思。世间万物,都是“缘”的产物,会随着“缘”的变化而变化。有了“缘”,它就产生,“缘起”;“缘”不存在,它也就消亡,“缘灭”。世间万物,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念念不住,无自性“空”。
在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中,“缘起性空”同样是二者核心思想,进一步从“对外扫相”和“对内破执”两个角度讲“空”。《金刚经》“对外扫相”集中体现在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这句偈语,“对内破执”则是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这一点睛之笔。《心经》则以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来对外破五蕴身,以“心无罣碍”来破心执。
有宗,在否定外境外法的客观性方面与空宗没有分歧,差别仅在于:有宗,主张“外境非有”,又认为“内识非无”;倡导“三界唯心”、“万法唯识”,认为一切外境、外法都是“内识”的变现。
印度佛教,一直比较盛行有宗;中国佛教史上,仅有玄奘、窥基,创立的“法相唯识宗”全力弘扬,并把《解深密经》等影响较大的“六经十一论”作为立宗根据。
《解深密经》的核心思想:论证一切外境外法与识的关系,认为一切诸法乃识之变现,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,是万物起源的种子。提出著名的“三性”、“三无性”问题,并深入论述“一切虚妄分别相“与”真如实性“的关系。
二、大乘佛教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
中国佛教主流或主体,主要在于“妙有”的思想,一种结合了大成佛教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(特别是儒家心性学说)汇集交融而成的“真常唯心”思想。首先创立并弘扬这种思想的是智者大师创建的天台宗。
天台宗又称“法华宗”,因《法华经》作为立宗的经典依据。《法华经》核心思想:“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”,倡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同归一佛乘,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南北朝,中国佛教走向大乘,自《法华经》始,书中“诸法实相”的重要思想,开始成为中国佛教“妙有”思想的理论依据。
而“妙有”这一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的真正确立,还是在禅宗。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“唯心”倾向推到极致,标志就是《坛经》的问世。《坛经》是中国僧人撰写著述中唯一一部被冠以“经”的佛教典籍,其核心思想是“即心即佛”、“顿悟成佛”;把佛性归诸心性、把人变成佛的同时,倡导“即世间求解脱”,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。这样的一种核心思想根据,则是源于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《维摩诘经》。
《维摩诘经》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,还是成为现、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,书中的“心净则佛土净”、“亦入世亦出世”、“在入世中出世”的思想,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。尤其,贯穿整部《维摩诘经》的一根主线——“不二法门”,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。
《楞伽经》,又一部对禅宗、唯识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佛经。其思想有两个重要特点:一是融汇了“空”、“有”二宗,注重“二无我”,讲“八识”、“三自性”;二是巧妙统合起来“如来藏”和“阿赖耶识”。因此,作为“法相唯识宗”立宗“六经”之一,又被菩提达摩作为“印心”依据,诞生了一代楞伽师以及“楞伽禅”。
《楞严经》则是一部对中国佛教:禅、净、律、密、教,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佛教经典。虽有真、伪之争,但书内容十分丰富,思想体系亦是严密;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。该经以“理、行、果”为框架,谓一切众生都有“菩提妙明元心”,但因不明自心清净,故流转生死 ,如能修禅证道,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一思想,对中国佛教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影响。故自问世以来,广泛流行。
《圆觉经》,一部非常能体现中国佛教注重“妙有”思想特色的佛经。该经主张一切众生都具有“圆觉妙心”,本当成佛;无奈为妄念、情欲等所覆盖,才于六道中生死轮回,如能顿悟自心本来清净,此心即佛,便无须再向外四处寻求。所明,为大乘圆顿之理,故对天台宗、禅宗、华严宗,都有十分重要影响。
《金光明经》对中国佛教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其“三身”、“十地”思想,大乘菩萨行之舍己利他、慈悲济世思想,金光明忏法及忏悔思想,以及天王护国思想。因此,曾长期有段时间被视为护国之经。
《无量寿经》是根据“十方净土”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佛经,也是“净土宗”所依据的“三经”之一,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。主要叙述“过去世”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,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。净土,自宋以后,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中国两大佛教思潮之一,到近现代更是出现“家家阿弥陀,户户观世音”的景象。
《梵网经》,佛教“三藏”中属“律藏”,是大乘戒律之一。在中国佛教大乘戒律中,其影响最大。经中主要讲述菩萨阶位(发趣十心、长养十心、金刚十心和体性十地)和菩萨戒律(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),是修习“大乘菩萨”行所依持的主要戒律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,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,一部含有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经。主要阐明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教义,和讲述修习佛道应远离诸欲、弃恶修善及注重心证等重要义理。文字平易简明,可作为佛教入门之书。故收入《佛教十三经》。